士,把战线后撤两百到三百公里,以空间换时间,在柏林东面的奥得河组建战略防线,争取用二十到四十个师挡住红俄大军,而在此期间,德军依然得集中兵力攻打法国,争取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击败法国。但是鲁登道夫等人非常清楚,如果红俄在第一时间参战,再好的作战计划都派不上用场。要知道,红俄不受柏林和约限制,其军队规模在三百万以上。如果这三百万俄军全部涌向德意志第二帝国,那么德军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于东线,也就不可能按计划击败法国。
可以说,阻止红俄参战是迅速击败法国的关键因素。
为此,德意志第二帝国采取了两条策略。一是拉拢中国,让红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欧洲战场上。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国与红俄,尽力在两国间制造矛盾与不信任,从而让红俄有所顾虑。
前者,已经办到了。
冯承乾还没回到中国,吴铁生(在离开总统府后,他依然是中国陆军司令)就命令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七十万陆军展开动员,并且决定在三月份举行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,预计投入百万兵力,动用二千二百辆坦克与一千五百架作战飞机。此举,必然能够让红俄瞻前顾后,而不敢贸然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。
要知道,这一百万中国大军可不是吃素的。真要打起来,几个月内就能扫荡红俄的远东地区。
后者,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做最后的努力。
三月,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赫尔岑多夫秘密访问莫斯科,与红俄外长进行了长达数天的秘密谈判。
赫尔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时候,带着一件意义重大的利益:德俄友好条约。
当然,只是一份草案。
这份意义重大的条约中明确提到,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布尔什维克俄国为友好国家,双方均不得在任何情况下相对方发动进攻。
虽然没有人指望通过这份条约来阻止红俄的百万大军,但是红俄肯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友好条约,足以让帝国高层相信,红俄不会在短期内攻打德意志第二帝国,也就可以放手对付法国了。
当时,红俄签署这份条约的原因非常复杂。
一是红俄不大相信法国的军事实力,即认为法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,因此跟随法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,肯定占不到多大的便宜。要知道,到一九四零年初,法国陆军总兵力还不到一百万呢,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总兵力已经在向四百五十万靠齐了,真打起来,法国确实占不到便宜。
二是红俄还没有与日本签署军事同盟条约,或者说谈判还没有结束,因此对法国拉拢日本的做法较为反感,认为日本加入同盟集团之后,会降低自身的地位,从而使国家利益受到影响。当时,红俄与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岛群岛上,即红俄希望日本能够归还这些在日俄战争期间占领的岛屿,而日本则希望红俄承认这些岛屿为日本所有,以此替红俄分担来自中国的军事压力。
三是英国向法国靠拢,让红俄当局非常不安。主要原因不是英国不够强大,而是在红俄当局看来,随着英国加入,就不再是一场欧陆战争了,而是一场世界大战,而红俄不大可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大国,甚至会因为英国、美国等强国加入,而使红俄在欧洲的利益受到影响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即红俄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。
虽然当时红俄拥有欧洲、乃至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陆军,正规军的总兵力就超过了三百万,装备了近万辆坦克、数万门火炮,还拥有数千架作战飞机,但是红俄的军事力量并不像数据这么庞大。原因很简单,就在四年前,即一九三六年,红俄当权者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,搞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清洗,超过三分之二的高级将领、百分之六十的高级军官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流放,红俄军队几乎分崩离析。直到一九三九年,大清洗结束,红俄军队才开始进行人事重建。显然,在一九四零年初,红俄军队的内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,官兵士气极为低落。
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,自然使红俄当局认为暂时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友好条约,对红俄更加有利。
说白了,红俄当局也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攻打法国,从而消耗帝国的战争潜力,而红俄则可以在德法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利,用最小的代价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,称霸欧洲大陆。
有趣的是,法国当局也有类似的想法……R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