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后来商法的制订过程中,商人还被政府邀为座上宾,参与修法。宋国朝中,陈恕为三司使,他在制订茶法时,就邀请了茶商数十人协商讨论、“各条利害”。当时的争论很激烈,茶商提出的方案,是茶的商业利益尽归商人,商人“取利太深”;官方的方案是国家专营茶叶,利归官府,商人“灭裂无取”。最后朝廷采纳了折中的方案,“公私皆济”,一时间天下哗然,众多商人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涌出。
从那时起,苏通文才真正感受到了商业的魅力,歧视愈来愈少,所赚财物亦是越来越多,苏通文竟然做成了棣州有名的布匹商人,还在棣州开了两家布庄,专门倒卖布匹。
而后十多年时间里,苏通文沉浮商海,有了一大笔身价,也算是出入有绫罗,履丝曳彩,羞具、屋室过于侯王。
但是月有盈晴圆缺,人有祸兮旦福。
苏通文庞大的家财渐渐被人给盯上了,棣州知州府的公子很快便察觉到了苏通文这个没有任何后台,却又非常有钱的商人。
无论在什么社会,光有钱却没有实力的商人,不是什么富家翁,都只不过是一只待宰的肥猪而已!
可惜那个时候的苏通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他不爱结交权贵,不喜攀权附会,只想着一门心思的做好自己的生意,这直接为后来他大祸临头埋了伏笔。
很快,苏通文勾结外敌,刺探棣州军情的罪名就落实了下来,直到被锒铛关进大狱,苏通文都不知道究竟是谁想害他。
他这十来年做生意无不客客气气,口碑在众多商人中算是极好的,也没有一个仇家,但不知道为何,居然有人告发他四通外敌,而且据说证据确凿。
狱中的苏通文无论怎样哀求,都没有一人同情他,反倒是最后一名狱卒实在看不下去了,才偷偷告诉他,其实是知州府的衙内看上了他的家产,如果他要想要保全性命,只能把家财全部散尽,或许还能留一丝生机。
听到狱卒的话,苏通文顿觉五雷轰顶,十多年的辛劳,最终却被一衙内觊觎就需拱手让人才能活命,不禁悲从中来。
但是现已身在狱中,苟活而已,哪敢再奢求家财。
于是苏通文便写了一封家财还债的契书,盖了手印,按了大章,托狱卒给棣州知州的衙内送去。
棣州知州的衙内在看到家产转移的契书之后,心情大好,再又得知苏通文老实巴交,不敢造次后,大手一挥,宣布了放人,但命苏通文三日之内必须携家眷从府上离开,且家中的贵重物品不可带走一丝一毫。
苏通文这才苟且偷生的捡到了一条命。
从狱中出来,苏通文先是赶忙把家眷接来出来,然后收拾了一下细软,带着一点微薄的钱财就离开了宅院......
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