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> 路强从殿门进来后,并没有打搅伏案而写的三个人,同时示意陶渊明也不要出声,静静地站在三个人身后,分别看了看三个人的字体,以及所写内容。
陶渊明出的题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问题,而是让他们就这次科考,写一偏策论,谈谈他们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。
这个题目出的可以说深得路强满意,这三个人还要参加明天的公试,今天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。
路强推行策论已经有一年多,各地的学子对如何写这东西,已经越来越有体会。
路强在三个人身后,看着他们写的东西,也不由暗暗点头,果然都能说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了。
尤其是那个叫何长瑜的年轻人,他在策论中写道,元帝南渡,中原文化也一定程度地向南方偏移,北方在异族的统治下,不论是生活习惯,还是文化教育,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异族的影响,所以朝廷在开科取仕时,应注意南北文化差距,不要因此寒了北方学子的报国之心。
看了几个学子写的东西,路强郁闷的心情,也稍稍有了好转,他还有很多事要做,向陶渊明点头示意后,又转身走了出去。
三个学子并不知道皇帝刚刚来过,很快将策论写好后,交到陶渊明手中。
从刚刚路强的态度中,陶渊明就知道,这三个学子已经被皇帝认可,步入官场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。
看过他们写的东西后,陶渊明也很满意,遂笑着对三人道:“年轻人有些血性是好的,不过切记不要太冲动,以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,今次的事件,陛下已经过问,应该很快会有旨意下达,你们回去耐心等待吧!”
何长瑜小心地问道:“陛下不召见我们了?”
“呵呵!陛下已经见过你们了,你们的运气不错,只要考试时的表现再好些,一定会被朝廷录用的”
陶渊明是个谦谦君子,对三个年轻人也很喜爱,也就没有瞒他们。
皇帝竟然来过了?
一时间三个年轻人,你看看我、我看看你,也不知是什么心情了。
路强刚从偏殿出来,就有近侍过来轻声禀报,谢国丈去了天牢。
谢望祖去天牢干什么?几乎不用猜,路强就已经知道结果,而这个时候,封平也派人送来公孙归的口供。
这份口供对路强来说,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,他本就是要借这次事件除掉谢望祖,可以说即便没有何长瑜几个学子质疑考试结果,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的。
路强传旨封平,突审公孙五楼,不能给谢望祖杀人灭口的机会,同时传招内阁成员议事。
其实这个时候王镇恶、王诞、颜延之,三个人都没有离开。
朝廷第一次开科取仕就出了这么大丑闻,可谓是路强建朝之后的第一大案,他们的心情也同路强差不多,就是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解决这件事,将不良影响将至最低。
内阁成员办公,有一个专门的小偏殿,路强径直来到这里,随即一言不发地将公孙归的供状递给王镇恶,自行坐在书案后,等待几位内阁大臣的意见。
王镇恶打开看了看,随即皱着眉头将供状递给王诞。
片刻后,才小心地道:“陛下,公孙兄弟必须明正典刑,外面的学子刚刚退走,陛下可派人宣读公孙兄弟的罪行,以安学子们之心”
王诞和颜延之看过供状之后,都没有说话,其实供状上意见说的很清楚,考题是谢望祖给他们的。
可谢望祖是皇帝老丈人,集各种荣耀于一身,能把他牵扯进来吗?所以说,将所有罪行都推在公孙兄弟身上,是最好的选择。
路强冷冷地看了王镇恶一眼,又看了看王诞和颜延之,道:“你们都是这意见?”
王诞善于揣摩路强的心思,一见路强的表情,就知道事情要坏,但这个时候却也不得不为谢望祖说话,要知道他也有个兄弟在这次事件中呢。
“陛下,谢国丈在金殿上已经申明考题如果泄露,就是公孙五楼私自窃取,所以臣觉得这件事与谢国丈并无多大关系,充其量也只是失职而已,陛下若处置过重,也是有损皇家颜面啊!”
颜延之嘴动了动,却最终没有说话,他是三阁臣之末,现在前两位已经统一了口径,他若再提出不同意见,岂不是自找没趣。
王镇恶和王诞不知道,他们的一番话更坚定了路强杀谢望祖之心。
“现在就穿一条裤子了,将来我儿能驾驭得了他们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