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徐宝是做不了的,专业不对口,除非给他本书,他现学,然后经过多次的摸索,才能成功。
冯媛倒是能从她那边带相机过来,只是暂时没空去宋绶家,此事便说说罢了,留着有时间再考虑。
眼前是一大早小吃区的人最为忙碌,排着队来交钱的,顺便就在这边吃。
其实京城在家做饭的人比例不大,多数人不生火做饭,夏天的时候,成片的地方不见烟冒出来,到了冬天冒烟,是为了取暖。
取暖不是烧炕,是把柴火放到泥炉盆里,守着泥盆,或是把一个陶的罐子放在火盆中,烧热水喝。
当然,烧炭更好,但炭价贵,有烧炭做饭的钱,都够出去吃两顿的了。
因此京城的餐饮行业繁荣,如今小吃品种最多的自然是西市摊位区。
徐宝带着冯媛溜达,很有成就感,不少小吃是他教给别人的,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小沙锅,一大长排,分成了十家在卖。
每一家沙锅的品种是固定的,不准学别人家的做,有人过来选东西吃,喜欢哪家的从哪家买,给了钱东西被端着放到公共区域,有矮几,还有折叠凳子,即马扎。
吃完了就走,谁家的器皿谁家自己取回来。
“你把咱那边的一套全搬过来了?”冯媛一看就明白,她那里很多地方便是如此做,方便、快捷。
“怎么是咱那边的?这里也有的,比如你到一个酒店吃饭,但是喜欢吃别人家的某个菜,就有人专门给你买了送来,你多给几文算是跑腿钱,酒店是不管的。”
徐宝争辩。事实如他所说。
冯媛琢磨琢磨,点头:“咱那边是不行,尤其是普通小饭店,不准自带酒水,更不用说买来别人家的菜。除非是吃大排挡,从别处买来摆摊的人不管。”
“还记得咱俩去吃一个新~疆人的串店不?当地的海鲜便宜,去他家吃串时。自己买一堆海鲜,他家就帮着烤,也没见他家生意不好,会做买卖呀。”
徐宝怀念起曾经吃饭的地方。现在摸摸肚子,后悔在客栈里吃早饭了。
不然的话,二人还能在小吃区体会一番,也去买海鲜,贵得要死的那种,没办法。交通因素。一个牡蛎就十四、五文。
大部分还全是死的,所谓的海鲜已经不算鲜,冻起来的,冬天运输不方便,海产品价钱反而比夏天便宜。
“呀,有堆雪人的,快走,去帮忙。”冯媛看着周围的人对徐宝和自己露出善意的笑容点头打招呼,很有成就感。人生的价值就是如此体现出来的。
此时正好看到一群孩子在那里帮忙清扫雪,冯媛高兴地跑过去。
一部分雪被早上搭架子的人推到城外,还剩一部分就留着,干净的雪选出来,装在木桶中,留着化了烧水,其他的教给整日里在这边讨生活的孩子。
孩子们帮忙买东西,还帮着作宣传,是可以赚钱的。
冯媛跑过去,看看孩子们。很开心,跟着一起忙。
徐宝只是瞧着,他喜欢孩子,却没把这里的孩子给叫到村中养起来,他养那么多孩子是没办法,同时顺便培养班底。
天下的孩子多了,他顾不过来,他支持孩子们在西市摊位干活赚钱补贴家用。
&nb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