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对雨果表示不满”……这一篇一篇报道满天飞,将雨果和布拉德直接就放到了对立面上。
再加上“娱乐周刊”爆料的“燃情岁月”选角内幕,刹那间所有受众都认为:雨果和布拉德有深仇大恨,至少也是彼此看不顺眼,恨不得两个人就在哪个公共场合来一场拳击赛了。即使没有直接打起来,他们也希望看到雨果和布拉德隔空对骂——虽然肯定没有泼妇骂街那么精彩,但看两个男人在媒体面前飙粗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。
面对这种情况,媒体自然不可能放过当事人,势必要进行跟踪炒作一番。
不过雨果对于这种新闻一向都是不屑一顾的,他对于记者完全不理会,里克-罗森和约瑟夫-吉布斯也都直接拒绝做出任何回应,这种态度其实就是在释放一个信息:这些都是媒体的自说自话,和雨果没有任何关系。
另外一边,布拉德的经纪人马丁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,这一次他没有让布拉德再次出马,而是安排了一场专访,他自己亲自上阵,表示这一切只是媒体的过度解读,雨果和布拉德虽然不是好朋友,但也是有私交的,即使是竞争,也是良性竞争,根本没有媒体说得那么夸张。马丁甚至还提起了当初“义海雄风”试镜时他对雨果的良好印象。这一切公关举动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。
即使如此,雨果和布拉德的对决还是不可遏制地被媒体宣扬了起来,并没有像几周之前“夜访吸血鬼”首映式之后那样不了了之,在媒体的刻意经营之下,还有哥伦比亚影业出于炒作考量之下的沉默,整个新闻不断发酵,甚至成为了“燃情岁月”宣传期最大的亮点,吸引了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去欣赏这部“话题之作”。
经过此役,相信未来所有人提起雨果和布拉德时,第一个反应就是“这两个人不对付”,这种效果是记者们所希望看到的,但效果之出色却是记者们所没有预料到的。
从汤姆、布拉德和雨果的三强对决,发展到布拉德和雨果的二人转,“夜访吸血鬼”疲态尽显逐渐退场之后,“燃情岁月”强势登场,成为了“低俗小说”最大的竞争对手。
客观来说,投资三千万美元的“燃情岁月”并不是商业电影,而是类似于“大河恋”、“告别有情天”这样带有浓郁诗意的作品,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能够在颁奖典礼上有所作为的佳作。
这也是媒体将举行首映的“燃情岁月”和进入放映第十周的“低俗小说”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,二者票房方面确实是可以比较一番的——前者率先进行点映,后者上映第十周票房也进入了平缓增长期。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电影的口碑之争。
“夜访吸血鬼”的口碑毁誉参半,但是在影迷之间却取得了意外效果,整体形势自然无法与被誉为九十年代最重要作品之一的“低俗小说”相抗衡;而强势来袭的“燃情岁月”除非有“霍华德庄园”那样的高度,否则也很难与“低俗小说”平起平坐。因为所有人都知道,“低俗小说”是跨时代的重要作品,毫不夸张地说,那是十年才能出现一部的佳作。
不知道是不是收到了所谓对决新闻的刺激和压制,“燃情岁月”上映之后,口碑显然受到了“低俗小说”的影响,整体走势让人颇为意外。
“华尔街日报”居然给出了惊天的零分,评论一经问世,就掀起了轩然大波,“没有人会欢迎这部关于手足之争、讨论爱情和麂皮流苏的无聊电影。”
相似的评论还可以在“华盛顿邮报”上看到,“这是一个空洞的故事,整部电影就是将一个又一个令人厌烦的故事堆砌起来,最终以一场暴力来结束,并且营造一个感伤的结尾,伪装成为升华思想的假想。”他们只给出了二十五分的超低评价。
此时人们如果仔细留意,就会发现,“华尔街日报”和“华盛顿邮报”都是犹太人所掌控的报纸,这让人不得不怀疑,这两份报纸是不是因为布拉德和雨果对决的关系,所以有失偏颇地站到了雨果那一边。
但事实上,这都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像“华尔街日报”、“华盛顿邮报”这样的全国报纸,他们也是有自己权威性的,肯定不可能为了谋私利就胡言乱语,他们必须为读者负责,也必须保持自身的形象,所以他们必须保持客观。
所以,观众们很快就可以在其他媒体上看到对“燃情岁月”的电影评论了,从整体形势来看,虽然没有“华尔街日报”零分那么严重,但情况也不太好,比如说“芝加哥太阳报”的罗杰-埃伯特就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