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锁五次,他走路时必须避开任何线条格纹——所以砖块小路是致命伤,他吃饭时必须使用自己携带的餐具,他每次点餐都遵循着严格的菜单要求,他拒绝和陌生人有任何的肢体碰触——包括握手,他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,他有严重的过敏症状所以对于任何毛发都格外敏感……
正是由于他无法控制的强迫症,所以他不仅难以伺候,更加难以相处,他似乎有一种能力——轻易惹怒周遭任何一个人的能力,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强迫症而闹出了不少让人无可奈何的笑话——身不由己的情况。
在旁人看来,他就是一个超级难伺候的怪人,而且惹人厌烦,几乎可以轻易地让任何一个人在见到他的三分钟之内对他深恶痛绝。但事实上,这也是他无法控制的,偶尔他对自己也痛恨不已,但却依旧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习惯。
正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无法理解、也不愿理解他,所以他逐渐开始和人群疏离,变得越来越孤僻,孤僻之后,又越发不知道应该如何和人打交道……如此一来,形成了没有办法解扣的恶性循环,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孤单,也越来越麻烦,即使他总是在说服自己,“让我自己一个人,我独自生活更加方便,也更加幸福。”他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,但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没有人能够窥见。
虽然在遥远的未来,以这种讨人厌的个性当主角的作品着实不少,电视剧“生活大爆炸”都是其中典范,收获了大批影迷;但其实此类型的作品依旧不能算多,更不要说在1997年的现在了。
一方面是用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做主角,让观众很难有代入感;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社会情况下,人们对强迫症、妄想症等精神疾病的认识依旧不够全面、深入。
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立场去排斥、拒绝、讨厌甚至是责备这样的人。所以,这对剧本的深厚底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,想要把这样一个讨厌的个性讲述的让人接受,甚至是讨喜,这绝对是几乎不可能的挑战。不仅要求编剧能够把主角的个性讲清楚,却又不能太过刻意、太过煽情;同时还要求编剧把故事情节融会贯通,将主角内心的脆弱巧妙地与故事结合起来,真正让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,而不仅仅是“粗俗喜剧”。
这对于雨果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,因为他目前为止的编剧作品仅仅只有一部“日出之前”——他从来不把“肖申克的救赎”的提名当真,雨果对于剧本故事的框架构建、细节润色、节奏控制等方面都有太多不足,所以对于雨果来说,掌握这样一个剧本,其实是十分困难的。
本来以讨人厌的男人作为主角就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了,而且雨果还想要写几乎是编剧黑洞的喜剧——逗人发笑永远比引人热泪困难,更重要的是雨果还希望以恩斯特为原型,讲述一个真实而不夸张的故事,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故事真正地讲述一点什么,一点有实际意义的东西。这几乎就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麻烦。
那么,这个剧本雨果到底想要讲述什么呢?讨人厌男主角的寂寞内心呢?这听起来着实像是哥伦比亚狗血肥皂剧的故事设定。
也许,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偏执,一直在试图追求着完美,但是在这条道路上,却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——来自生活也来自命运,每一个人都没有批判别人的资格,因为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一样的,追求着完美,却导致了那无法弥补的缺陷。所以,每一个人也都是孤独的,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可以倾诉的孤独,即使是最诡异的讨厌鬼,他也在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人包容他的怪癖和他的偏执,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观看夕阳的壮丽。
也许,我们不是不愿意改变,只是还没有遇到一个足以包容自己、足以让自己改变的那个人。所以,我们依旧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完美,不是自己的完美,而是让自己变得完美的另一半。
“你让我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男人。”
楼梯尽头的恩斯特再次迈开了步伐,独自一个人,孤寂的背影一点一点消失在那一片黑暗的视线尽头,雨果依旧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,抬起头看着二楼那个熟悉的位置,静静地等待着,等待着那盏灯缓缓亮起来,那朦胧的光晕驱散了黑暗,宛若在漆黑夜幕之中的一只萤火虫,试图用微弱的光芒去点亮世界,但力量却实在是太过渺小了。